报道义乌小商品市场40多年,他的这本书写了什么
报道义乌小商品市场40多年,他的这本书写了什么,
报道义乌小商品市场40多年,他的这本书写了什么
1982年11月5日,《浙江日报》第二版头条刊登了一篇调查报告:《小商品买卖有了新渠道——义乌稠城小商品市场的调查》。萌芽于马路市场的义乌小百货,自此走入官方媒体和公众的视野。文章的作者、著名媒体人吴象水,在之后的40多年里持续记录、报道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与变迁。2021年,吴象水3000多件新闻作品中精选出的百余篇集结成《知识与风骨》一书,首次出版就供不应求,再版后再次售罄,日前,第三版又供不应求!
10月26日下午,《知识与风骨》——吴象水新闻作品选第三版新书座谈会在杭州召开。来自文学界、出版界、经济界的专家和南京大学校友代表,以及长期关心、呵护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老领导们受邀出席座谈会,共同回顾义乌市场的发展历程,总结新闻事业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探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义乌小商品大世界的新发展机遇。
报道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人
义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岁月悠长,时代变迁,当年吴象水笔下长300多米、宽8米的街道,日成交额达3万元以上的小商品市场,如今已变为面积超过640万平方米,经营摊位数达7.5万个的小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如果在每个摊位前停留3分钟,按每天8小时算,逛完这些摊位至少需要一年多的时间。2023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交额达2331.28亿元,较开业当年增长约5.9万倍,年均增速超过30%。
小商品让义乌这座浙中小城成为“世界的义乌”。而它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吴象水这样的常年在一线,观察市场,把脉方向,洞察问题的经济新闻工作者的发声和助推。
吴象水在座谈会上回忆了自己的新闻生涯。他1978年底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为照顾孤独的父亲,他放弃了在省城优越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义乌老家。当初,吴象水在前往中共义乌县委组织部报到的路上,就看到县政府大门西侧摆着六七个“鸡毛换糖”的货郎担,还卖一些针线、小气球类等小百货。“可以说,那里就是义乌市场最原始的雏形。”吴象水说。
从1982年到1988年间,吴象水在县人武部和政府部门工作,他看见了义乌人坚毅勇敢开放的精神,也热心投入为他们服务,投身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建设。1996年,吴象水考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经济时报》社,成为一名持证经济新闻记者。持续担任《中国经济时报》金华采编部主任和《中国改革》浙江记者站站长。2003年初出任《人民日报》金华站站长,《市场报》浙江站长助理。2008年,他成为《中国商报》派驻浙江站的两名专职记者之一,如今依然是一期刊执行主编。记者工作数十年,吴象水一直用笔记录着浙江、金华、义乌市场的历史、势如破竹般的经济社会变革。
2005年原载《人民日报》海外头版头条《义乌小商品吸引世界眼光》的报道,是吴象水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浙江日报》记者李攀点评,就在《义乌小商品吸引世界眼光》发布后不久,国家领导人在出国访问的飞机上读到了这一篇报道,说写得很好。在报道中,记者确认义乌当时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品批发市场,这一判断在当时很有主见……这篇报道对义乌小商品市场走向国际化起到了不少推动作用。
讲好义乌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座谈会上,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副校长邹亚军表示:我们国家现在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中,这本书中所反映的一些观点和一些处理复杂矛盾、复杂问题的方法,在当下仍然有它的借鉴意义。把义乌宣传出去,让义乌形成一个世界级现象,讲好义乌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从这一点来看,吴象水实际上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先行者。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厉志海感慨地说,吴象水的新闻作品之所以成书并受到市场欢迎,首先因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一门心思做好市场文章。他扎根义乌,辛勤耕耘,才有了这3000多篇文章。第二,这本书记录了义乌等的发展历程。现在很多的新义乌人不了解义乌的过去,但读读吴象水这40多年的跟踪报道,能清晰地看到义乌从第一代市场到当下市场的历史。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原党委书记刘重喜更是促成此书出版的重要推动者。
刘重喜表示,早知吴象水学长为企业家,却未曾料到其亦有持证记者之身份。本人对历史领域怀有浓厚兴趣,得知吴象水师兄亲历义乌市场发展初期,便萌生了出版口述历史书籍的想法。在得知吴象水发表了3000多篇稿件后,深感这些作品本身就是珍贵的历史记录。他向吴象水建议,将这些新闻作品系统整理,以期本书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四十多年发展史的生动见证。“他一直在关注义乌小县的发展,他是有商战经验的,他有着完全不同的写作视角。”
这本《〈知识与风骨〉——吴象水新闻作品选》集中吴象水百篇作品,其中超过一半都与义乌有关。书中收录的新闻作品,既包括讴歌企业家奋斗拼搏的精神、展现创业艰难的创业故事,也有为一直呵护义乌市场乃至金华、浙江到全国各地市场发展的政府官员发声的人物专访,更有针砭时弊,揭露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丑恶现象的新闻报道。
如《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市场报》原总编辑王咏赋在书中所言:四十多年来,吴象水像一个勤奋的报晓者、守夜人、清道夫,坚守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这个全国最早、最大、最有名气的市场上,观察市场动向、探寻市场规律、查找市场病灶,护航市场征程、每有所得便写成报道,发回报社,以白纸黑字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市场的发展轨迹,履行了他作为一个财经记者的初心和使命。
为义乌市场的明天建言献策
义乌小商品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也成为会上嘉宾讨论的重点。吴象水表示,举办座谈会的初衷,就是讨论如何推动义乌小商品产业更高质量地发展,如何将义乌小商品推向更广阔的世界各地。
原中国浙江小商品城董事长赵文阁更是为与会嘉宾们描绘出了一幅小商品市场的新蓝图。
他指出,如今义乌已经开始建设第六代市场。它已经不止是线下实体,而是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市场综合体,更是一个依托数字技术搭建的跨境数字贸易市场。义乌小商品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正在大幅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以跨境电商作为核心功能的新一代新业态的形成,将成为义乌市场繁荣的又一新动力。通过线上贸易和建海外仓等方式,义乌小商品正以全新的方式走向全球。
浙江外国语学院“重要窗口”研究所所长张跃西提出,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窗口”。当下我们要着力破解西方世界的贸易封锁,依托华人华侨向世界输出义乌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建“义乌商城体系”,服务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浙江传媒学院出版学院院长崔波也提出,我们现在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下,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以中国的制度型供给为国际贸易提供一个新方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任务。
山海经杂志社总经理先宏明也表示,不管是政策红利,还是来自政府的支持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义乌人也好,浙江人也好,他们还是有敢为人先,主动争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需要在这个时代继续发扬。
据悉,在《知识与风骨》之后,吴象水还有一本新闻作品集正在筹备中,小商品、大世界将成为新书的主题。
校对 徐珩